佔領運動的見證 (五) – 沒有大會,只有群眾

IMG_2368

這一次佔領運動其中一個重要元素,就是強調自發性。關鍵在於施放催淚彈之時,黃之鋒、周永康與岑敖暉還在拘留階段,佔中三子跟學聯當晚都呼籲撤離,但示威者仍沒有散去,反而各自找到佔領點,才開闢得到新局面,於是形成了沒有單一組織單位可被視作運動的領導,學聯只是對話的代言人 (甚至這個身份都有人不認同),佔中三子更不用說已早被邊緣化,後來亦在佔領留守時已重返校園教學。所以,運動更強調獨立思考,並不偏向聆聽個別領袖的聲音,往往網上留言交流就成為了重要資訊流通的平台。

然而,在組織者的角度,這種形式的群眾運動有失控的風險,而偏偏外間沒有參與的市民就會將所有行動的責任,都一併跟學聯及佔中掛鈎,唯有強調自律並安排自願者維持佔領區內秩序,就這樣衍生了「糾察」這個具爭議性的身份。有人認為有必要,有人則認為要相信集會的人,之前沒有糾察都能和平,現在為何要有分別,亦沒有民意授權賦予他們的監察。最嚴厲的批評大概是因為全民捐贈物資,卻有部分人私自決定抬走現場的物資,認為他們沒有這個權利而非用於佔領區。

這兒並不欲判斷誰是誰非,只希望申明「沒有大會」的理念。在外國「佔領華爾街」之時其實已有這種標榜,當時示威者就標榜沒有人能代表他們,這個體制反思,就是為了將話語權交給每個人,讓少數都可以發聲; 在這個大前提下,大台當然不可只選擇在場部分有相同學界或政黨背景的人發言,但倒過來若連開揚聲器時就被喝止不應進行小組討論,那同樣是一種本末倒置。在這裡只想說明,就算號稱沒有大會,其實應是提供機會,讓支持相同理念的人去團結一起,讓多個小型組織結合起一個大型網絡,而非切斷連繫,各有各做,更甚是相互排斥。拆大台是無意義的,但同樣大台亦應有大台的風範,去扶助不同類型的「細台」,給予空間去發展。當然知道在這兒說空話是容易,實際執行有困難,特別考慮到現場各類人都有,怎樣照顧到所有人的需要? 這實在需要經驗與智慧的累積。

另外,在衝擊過,被警方暴力對待後,有身份背景與沒有的,待遇可有天淵之別。公民黨成員兼社福界選委曾健超,被七警「暗角打鑊」後當然得到廣泛媒體詳細報導; 生活貧困的阿龍遭警察毆打後,亦得不到妥善的醫療服務,卻依然乏人關注,就是少了有組織的支援; 若然「龍和道站最前的女生」沒有得到獨立樂隊的加冕寫進歌詞,相信亦不會引起注目。佔領過後,回到平常生活,沒有組織聯絡維繫的話,相信曾經並肩作戰如今再走到路上的,都已變成陌路人了。但若能在當中相聚過的,都成立了自己的討論區,延續不同的抗爭路線,那就是真正的遍地開花了。

發表留言